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唐朝(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流行,朝廷官职主要由世家大族担任。3.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2)作用①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②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制的演变1.唐朝末年战乱的启示:中央集权相对较弱时,地方势力会膨胀起来;地方势力的膨胀危及皇权。2.宋代加强中央权力的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3.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