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补充资料闭关锁国政策含义:闭关政策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政策。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的概括。原因: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封闭性是闭关锁国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使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的心理是其思想基础; 清政府害怕沿海汉族人民与外商的接触会危及其统治;明朝中后期以来西方殖民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和骚扰迫使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内容: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打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口岸,标志着闭关政策开始走向破产。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规定开放十一个口岸,准许外国人自由进入内地经商,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基本破产。评价: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取长补短。闭关锁国政策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对西方殖民地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只会妨害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不了解世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造成了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认识:资本主义使整个世界从分散走向统一的整体,任何国家妄图用自我封闭的办法抗拒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只能使自己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贸易:18 世纪中期,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贸易顺差)(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闭关锁国、购买力。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英国需要中国的工业原料和特有农产品,同时要求中国成为自己的产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封建落后的中国在向英国输出大量农副产品的同时,对于英国以棉布为主的工业品并没有特别的需求,这样便形成了中国的贸易顺差。这种贸易地位对中国是有利的,但也应看到,这是一种低消费水平上的满足,它恰恰反映出中国经济的落后。)19 世纪初期,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贩卖鸦片,掠夺中国白银,中国外贸出现入超,但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仍然处于出超地位。鸦片战争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