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材内容]本课讲述了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历史,再现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教学方法]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等[教学准备]剪辑纪录片《战略大决战》四个片段[教研重点]在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能较好去感受真实、鲜活的历史,以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呢?[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观看《决战时机成熟》的剪辑片断。了解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二、新课教学(一)三大战役同学们知道是哪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最先发起的是哪次战役?观看《辽沈战役》剪辑片断,同时思考: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采用了什么战术?战绩如何?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刚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辽沈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课文P124)解放了东北全境,歼灭敌军47万多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2、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开始了。接下来观看《淮海战役》剪辑片断,思考:战术是怎样的?战绩如何?讨论: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结合P98支前统计表,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斯大林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连连说: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淮海战役歼敌55万多,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和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为即将进行的渡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