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教学目标:1.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见识他们的“奇”。2.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学习抓住一事,神韵毕现地写人的技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把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2.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发蔫(fāniān)擅长(shànchánɡ)绰号(chuōhào)刷浆(shuājiānɡ)难堪(nánkān)一瞅(yīchǒu)发怔(fāzhēnɡ)褒贬(bāobiǎn)怵(chù)抠(kōu)戳(chuō)瓢(piá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发怔:发呆。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3、了解作者: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珍珠鸟》。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三:问题导学。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文章主要写了那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2.简要的复述故事的情节。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3.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并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4.你对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看法?(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生动、吸引人,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待看到结尾时,不得不使人眼前一亮,脱口称绝5.把握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技艺高超、有智慧、有个性6.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并分析这些句子在描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7.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他的智慧,从他与海张五的较量上,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的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8.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外貌、语言9.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四:达标训练1.解释下列词语。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2.品味句子。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五、拓展延伸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