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通过比较苏联与独联体的不同之处,提高从历史文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学会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格局的不同,引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思考,学会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课是世界现代史部分的重要一课,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乃至东欧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发展。学好本课对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课前准备:安排学生课前查找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些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91年,苏联的镰刀儿子红旗悄悄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轰然解体了。美苏两极格局到此结束。它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震惊,更有深刻的思考。你想知道这一幕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吗?(二)讲授新课一、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经济政治情况。20世纪30年代所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而日渐暴露出其弊端赫鲁晓夫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勃列日涅夫改革政治方面,采取“稳定政局”的方针,在军事上,他主张以核武器为基本力量,各军种联合发展,一方面常规力量再次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消除苏联在核力量方面所处的劣势。。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2、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戈尔巴乔夫指出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并要求在15年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在政治上也提出了“进一步民主化”并“扩大公开性”。在对外政策方面,提出要广泛进行国际合作,“来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国际安全体系”,并“解决全人类和全球的问题”。由于经济改革失利,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改革,政治思想向民主社会主义倾斜。1988年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政局失控状况日益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罢工浪潮不断,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反对党派纷纷成立二、苏联解体1、“八一九事件”背景1991年3月8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公布了《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不仅将苏联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而且要把苏联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样“八一九事件”爆发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在了解“八一九事件”经过的同时,思考你怎样评价“八一九事件”。实质是苏联“传统派”为了挽救国家的完整和统一,为了挽救社会主义而采取的一场政变行动。影响这种政变行动在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和叶利钦等人的猛烈反扑下,同时由于“国家紧急委员会”仓促上阵和策略错误,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它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2、《阿拉木图宣言》主要内容师总结:正如《阿拉木图宣言》所说,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停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3、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4、苏联解体对世界造成哪些影响?师总结:由于苏联长期社会动荡,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89年的下半年起,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小结: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不是社会制度不先进,而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