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第一段:【晚修自研课导学】3-4人小组长,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独立、安静完成。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背诵课文。二、用行楷抄写课文。三、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古今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今义:闲人古义:今义:(2)月色入户户古义:今义:2、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胸襟。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第二段:【白天长课导学】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境。。2.背诵课文,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二、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1、检查晚自习自研情况。小组长负责检查,老师抽查。2、(合作交流)请三人小组长组织讨论下面两个问题,并把讨论的结果在讲学稿上进行记录。(1)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是心声?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2)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3、教师精讲(1)对“闲”的理解。(2)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教学后记:课题: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2)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当堂训练10’(独立完成)1.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6)“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2.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中考链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和。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藻、荇”、是指,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成语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自主反思】(写出今日一得和今日不足)今日一得今日不足研讨二:作者此时的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寄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寻找到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