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课题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鸦片战争以来的时间轴,观察当时我国的局面和形势,思考……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通过教师展示鸦片战争以来的时间轴,使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学生融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发求知欲望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学生回答:德国强占胶州湾。2.教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3.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学生回答:小组形式回答。(答案略)教师总结:内容影响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4.教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5.教师讲述: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戊戌变法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