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复习八:强化训练基本目标: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运用答题技巧。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词,能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理解诗句含义。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运用答题技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炼字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孙觌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二)情感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答案】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孙觌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三)表达技巧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问题: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的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问题:分析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案: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四)描绘画面过山农家【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问题: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西归绝句[唐]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问题: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答案:(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五)课堂巩固练习咸阳值雨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1.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2.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春风、柳条、藤蔓、黄莺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姜夔①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注释】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1.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或“闲适”“愉悦”“沉静”等)2.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展现了静谧怡人的湖上夜景: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晚春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