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1、教材分析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外国列强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长期高度发展同时又不易变化的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和王朝政治以猛烈的冲击,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模式,迈出自然经济发展的轨道,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是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论断内容。鸦片战争后,世界在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这应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近代化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的。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相比,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背景下,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显得更为艰难和曲折,因此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近代化的起步”。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逻辑发展特征。它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继而孙中山领导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一刻也未曾停留。在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中,属于运用层次要求的比重相对较大,教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知道他们从事的主要活动,认识辛亥革命前后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的风云跌宕时期,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或就个人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2、目标要求(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4、课时安排第7课洋务运动1课时第8课戊戌变法1课时第9课辛亥革命1课时第10课新文化运动1课时复习课单元复习达标1课时共计6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