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四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理解南北重归统一的重大意义,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隋朝繁荣的表现”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把大运河和隋朝的繁盛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锻炼历史想象能力;并练习论从史出的分析能力,以及开阔视野。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对大运河申遗的简单了解,乐于关注时事和关心中国民族的文化遗产的现状。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学习难点:全面评价隋朝大运河。三、板书设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长安。589年,统一全国。繁繁盛2、开通大运河:盛隋炀帝,605年,中心点:南北点:一作用:时的隋朝一时:二世而亡四、课前准备:1、查阅隋文帝相关资料。2、制作课件。五、课上学习:导入新课:展示画卷-大运河两岸风光;音乐-《渔舟唱晚》文字资料:中国的历史上有两条辉煌的巨龙,一条是盘踞在崇山峻岭上的长城,而另一条就是你——横跨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你们凝聚了中华的神髓,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意图:激发学生兴趣,欣赏并感受大运河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师:这段文字和画卷向我们介绍的历史事物是:隋朝大运河。今天让我们来做一次“时空穿越之旅”,各位都是隋炀帝身边的专家和顾问。他想提高国家的运输能力,更希望能够通过运输来调配不同地区的物资。如果能开一条运河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但是,在哪里开呢?(方案无分正误,只分是否合适。并在探讨中得出结论。看突出显示主要水系的地图,就设计方案的“任务”,提出意见并说明理由。)生合作完成,派代表发言。教师根据点评经过讨论,总结出开通运河的要素:1.经过物资充盈,即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2.为了保证通航,应该接通河流有通航能力的干流和支流,而不是过小的支流。3.为避免各水系之间的水位落差太大,应该选择在中下游。4.周边的地理环境最好是平原,应该避免崇山峻岭或高原地区。意图:锻炼历史想象能力,练习历史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师:隋朝大运河不过,历史终归还是历史,不允许我们“篡改”的。这条大运河到底长成什么样子呢?指导学生看书,找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点:四段:多媒体展示:隋朝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北至涿郡、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四个河段,连接五大水系。学习简化记忆的方法;[简记技巧]一条大运河,两千多公里,三点四段五大水系。意图:根据示意图的基本框架,由学生在自主完成,锻炼提取图片有效信息和动手能力。师:隋朝大运河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开凿的时间是从605年到610年。能够进行这样巨大的工程的是怎样的一个朝代?指导学生看书,讨论原因有哪些?生归纳概括:南北朝时期,北周大将杨坚夺取北周皇位,581年建立隋朝,8年后,成功灭掉南朝的“陈”。于589年完成统一。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意图:了解各种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师:图说,诗说和史说,这么充足的资料之下,你认为大运河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图说大运河:船只往来频繁,码头工作繁忙,沿岸城镇发展诗说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史说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通过图说、诗说、史说三个部分,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史料展示——隋炀帝三下扬州的活动,成为老百姓的沉重负担。大运河开通以后,为隋炀帝榨取民脂民膏提供了便利。结论:真正使隋朝灭亡的是隋炀帝的暴政,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过度使用民力而且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救济百姓。大运河本身却是没有过错的。意图:增强感性认识,逐步锻炼站在历史当时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感受换位思考和以史为鉴的实际意义。小结和延伸:隋朝早已是历史尘封的故事,是古代中国的几千年发展的一个短暂的记忆。帝王将相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隋朝劳动人民的成果,在千年之后,仍为改革开放的中国默默付出她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不过,今天的大运河,即京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