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1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考虑到学生尚未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采用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实物观察、归纳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关于地壳的组成物质,教材简要地介绍了矿物与岩石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的矿物与岩石。岩石作为地壳物质的基本组成物质,教材中用较多的篇幅加以阐述,尤其是对三类岩石的成因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对应地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岩石,为学习地壳物质循环打下了伏笔。地壳的物质循环需要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且与复杂的地质作用相关,因而教材只扼要地讲述了地质循环的概念、能源来源和能量转化,对其地理意义没有加以展开讲述。☆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学生缺乏对这些内容的感性认知,因此采用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实物观察、归纳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堂的分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二)难点:1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向学生呈现图片及其相关文字素材: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一座商代古墓发现的刀刃,是由陨铁所制。这说明古人早期用的是“天上掉下来”的铁。师:天上掉下的陨铁太稀少了,人类最终只能在地球上找铁。根据我们先前所学知识,铁主要分布在地球深处,薄薄的地壳中,有铁含量很高的地方吗?这些铁是从地球深处跑出来的吗?还是另有其他成因呢?学生思考回答巧妙地运用新颖的材料设置悬念,使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认知兴趣。活动1按照座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放一套常见矿物标本。学生观察,并利用颜色、硬度对矿物进行简易识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承转: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他们常常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问题:请归纳出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的关系?学生归纳在运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岩石打动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揭示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活动2展示三大类岩石对比表格学生完成表格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活动3承转:组成地壳的岩石有时会互相转化。小组合作,依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绘制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在各组绘制完成之后,先由一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关系图,后请其他小组对该关系图发给学生提供一个地理学习能力接受锻炼并得以提高的舞台,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