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5).案例探究: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来源:学科网](2)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和环境和谐统一。【重点难点】1.重点“山岳的三种类型”,“山岳对交通的影响”2.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案例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录像】播放录相片《世界名山》让学生浏览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的骨架。【设问】这些名山是怎样形成的呢?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褶皱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设问】“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投影】图4.9“褶曲示意图”【设问】“褶皱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从形态上如何去区别它们?”【读图引导】1.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2.从水平方面和垂直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让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师: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人”你可能会犯大错误。【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实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5cm厚的竹片,让竹片受力弯曲,观察凸、凹处,这时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通过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并在交流中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文转换方法。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褶皱山的形成【总结】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纠正】有些学生会认为,向斜处的物质是由于背斜处被侵蚀后的物质在此处沉积而成的。师: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运用】书P79活动题。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向斜的根本的判断依据。分组讨论,并形成总结报告,进行交流。活动2提示“地下水的运动”,“受力状况分析”。分组讨论,写出书面总结。(题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分析不够到位)【生答师总结】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安全稳定,利于隧道中的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泄。[来源:Zxxk.Com]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工具。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