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课用纸科目地理年级班级时间年月日课题2.3大气环境(第2课时)(知识、能力、品德)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运动。(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难点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板书设计示意框图第二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导入新课【师】(创设情境)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不停地晃动。请同学们考虑这是为什么?【生】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师】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推进新课【师】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试问: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用心爱心专心【生】大气稳定状态,如图2所示。【师】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也大。那么在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两地高空的高气压。另外在B、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C两地的小密度(图3)。也就是形成了B、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两地则为高气压。就形成了如图4的等压面。上空的空气便从A地分别向B、C两侧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其上升的空气。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图5)。【师】在上述热力环流中,A处近地面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是否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低?学生讨论回答。【师】我们所说的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这里的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也就是要么同在高空,要么同在近地面跌得气压比较。而对同一地区,气压总是近地面要比高空高。(画图示范)因为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显然a点比b点的空气柱要长,因此,也就是说越靠近地面气压就越高,在同一地区就不需要比较气压,而我们讲的气压的高低指的是不同地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因此上图中A点是近地面的气压,也就永远大于高空的气压。【师】举例联想印证上述结论:初中物理课上,我们做过一个演示实验,即观察量筒壁不同高度小孔的水喷的远近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什么?【生】实际是最下面的孔水喷的最远。投影:列举实例,巩固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生】完成教材P48活动。【师】(提问)检查学生答题情况。引导点拨,突破难点:【师】第3题中P点夏季的盛行风向为东南风,若不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仅考虑上海本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气压的关系,P点此时近地面的风向如何呢?用心爱心专心投影:“城市热岛图”,引导学生绘图分析。【师】讲解: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使城市和郊区相比,气温偏高,这样城市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岛屿——“城市热岛”。在上海市观测到热岛强度(即城乡温差)为6.8℃(19'79年11月13日)。由于“热岛”的存在,城市中盛行上升气流,而在郊区为下沉气流,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便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除以上我们分析的城市风外,海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