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并能归纳出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熟练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明我国的区域差异,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一、区域比较1.作用(1)可以明确区域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存在问题。(2)为明确区域发展状况、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评估区域发展潜力提供依据。2.主要要素(1)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要素。(2)人文环境包括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旅游、商业、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因素。3.方法(1)分析区域间的异同,考虑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2)考虑本区域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环境特征,以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特别提醒]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同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也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二、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1.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要素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地形类型山高谷深,以高原、高大山地、盆地为主以山地、平原为主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气候特征具有多样性降水年际变化大受海洋影响大河流金沙江段,滩多弯急,两岸支流少而短;宜宾到宜昌河段,支流众多,水流缓急交替河流蜿蜒曲折江阔水深,水流缓慢,河网密布湖泊以高原湖泊群为主,既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以平原湖泊群为主,为淡水湖(2)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区域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1要素自然资源资源类型多样,能源和矿产资源空间组合好矿产资源品种齐全、类型多样海洋生物,能源等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资源较少区位条件处于内陆,有边境贸易优势位居我国腹心地带,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临江濒海,是国内和国际联系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1)上游地区的发展策略①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③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④巩固加强第二产业。⑤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2)中游地区的发展策略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③利用水能、矿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3)下游地区的发展策略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的增长。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图表点拨]1.教材第15页图1-2-2,该图展示出:(1)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点,即从源头到宜宾为上游,从宜宾到湖口为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2)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在上海注入东海。(3)长江流域的界线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为界。2.教材第15页表1-2-1,该表展示出:(1)长江上、中、下游的干流长度不同,上游最长,下游最短但与中游相差不大。(2)长江上、中、下游流域面积不同,上游所占比重最大,下游所占比重最小。三、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区:是区域依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情况、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明确不同区域的开发方向,有助于我国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3.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按开发方式按开发内容主体功能其他功能优化开发区域城市化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服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2务产品重点开发区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