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课题名称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要求:1.知道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的影响。4.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分析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工业区位。教学建议:1.组织学生走访本地工厂,了解生产过程,认识其投入与产出,归纳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结合实例,掌握影响不同导向型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3.运用图表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难点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影响工业区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三、教学过程预设环节名称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形式学生活动方式教学设计意图课时环节1新课导入复习农业区位,引入工业区位1.提问回顾知识2.明确本节课标、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和重难点3.提出学生看书要求(浏览),巡视、关注学生自学状态,适时对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个别答疑。1.回顾农业区位知识2.看书:浏览教材(必修2P58-61),找出有关的地理概念加以理解,提出自己的疑惑;承前启后,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环节2讲授新课梳理主干知识知识问题化:提出的主要问题如下1.从工业生产的过程看工业生产需哪些投入?有哪些产出?2.工厂选址要考虑区位因素哪些?从经济利益看如何选择?3.根据主导区位因素的不同,工业生产有哪些类型?4.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工业区位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在区位选择时有哪些原则?6.举例说明政策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进行讲解,并补充相关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并查找问题的答案,适时加以讨论1.土地、资金、能源、水源劳动力、动力、机械设备和工业原料、零配件有工业产品产出2.工厂选址要考虑区位因素:市场、土地、水源、工人、政策、原料、动力和运输条件。从经济利益看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区位,最佳区位;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3.根据主导区位因素的不同,工业生产的类型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易腐烂)运输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失重大)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长距离运输(易腐烂、易损坏)运输成本高(原料到产品不减重或增重)动力指向型需大量能源供应的(水电、火电、油田)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劳动量大、技术要求不高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较高的(接近高等教育、科技发达区)4.原料和市场对钢铁工业的影响:资源型钢铁工业,主要接近煤铁资源产地,其次接近消费市场;市场型钢铁工业首先接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其次利用交通运输便利条件,第三是人才和技术优势。5.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污染空气的水泥厂、酿造厂等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污染水源的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鞋厂的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6.政策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国防需要:20世纪50年代的内地工业政府政策:20世纪80年代的沿海工业、目前的本部开发工业习惯(个人偏好):沿海外资企业工业惯性:历史原因突破难点,查漏补缺环节3总结新课构建本节知识框图再次检查学习要求的完成情况学生自我构建本节知识框图: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等。根据主导区位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工业类型。工业区位选择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科技水平及个人的因素。建立思维导图(主干知识提纲、体系)环节4课堂作业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巡视、关注学生落实状态,适时对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答疑并点评。完成地理图册第二册填图册第四章第一节,提出自己的疑惑及时落实知识点,巩固学习内容。环节5课后反馈总结归纳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完成练习点金落实知识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对学生做出明确要求,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