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运动合作与讨论读“世界热带沙漠分布图”,据图可知,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直到西岸都有热带沙漠分布,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附近则不是热带沙漠,试说明原因。解题思路:(1)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所以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所以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2)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控制,一般形成相对湿润的季风气候。(3)洋流的影响,在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东侧为寒流流经,由于寒流导致对流层大气下部气温较低,大气层结稳定,大气的对流运动不旺盛,不是形成降水过程,故寒流对其流经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从而使热带沙漠直逼海岸。(4)风向的影响,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没有水汽输送的载体,很难形成从海洋向陆地的水汽输送,因此降水少,最终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思考过程本节是水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主要包括水循环和海水运动两方面的内容。水循环这部分内容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根据本节一开始的探索得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同时得出蒸发是水循环最初始的、最重要的环节。读教材56页图2—2—3,将水循环的环节落实到此示意图上,同时根据图示得出按空间范围将水循环划分为用心爱心专心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内流区、外流区的概念,再进一步研究陆地水循环包括的两种范围。注意教材第56页的活动题,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海洋水体的水量是相对平衡和稳定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水循环的重点。对它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知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而实现这种联系同时也是实现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虽然水循环范围是水圈,但其落脚点是陆地。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而实现这些影响的条件,也就是水循环的外因,即由太阳辐射和重力构成的水循环的能量和动力条件。“海水运动”一段关注的是水圈中的海洋水,要求能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首先介绍了海水运动的形式和洋流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新课程标准未作要求,学习过程中可稍微了解或略过。洋流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重视图的利用,首先阅读教材第58页图2—2—6,对比气压带风带与全球洋流模式的相关性,形成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阅读教材第59页的图2—2—7,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习洋流时,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和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忆,但是为了分析洋流的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即: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西岸为暖流,大洋东岸为寒流;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西岸为寒流,大洋东岸为暖流。学习洋流是为了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气候的影响,即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第二,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理解世界四大渔场的成因;第三,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了解即可。本节主要学习了水圈内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自然过程,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这些自然过程的地理意义或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注意收集相关的材料、实例,更多地从感性方面切入,再上升到理解和分析。【例题】按洋流性质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巴西东岸为寒流B.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为暖流C.澳大利亚东岸为寒流D.南大西洋东部为暖流思路:本题旨在考查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即国家、岛屿、大洋的具体区域位置。第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西岸为暖流,大洋东岸为寒流;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西岸为寒流,大洋东岸为暖流。第三,将区域位置和洋流的分布规律落实到图上,即区别大洋东部、大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