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章节名称《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教学内容分析(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课标分析: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标志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是第一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化成二三产业的过程,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又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本课标要求以某一经济发达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成功例子)为例,具体的分析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问题分析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其主要内容在于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原因分析、不同阶段的对比、产生问题以及对策来深化学生对“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教师在对该部分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同时也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很好体现。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以某一地区为例,说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2.说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原因。3.比较说明珠江三角洲不同时期工业化的不同区位条件,并分析原因。4.举例说明珠三角在工业化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二)过程和方法本课通过学习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区位条件、现状、问题以及措施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能过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图文资料→分析区位条件→现状分析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解释现实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细心的关注身边生活发生的变化,并能够细心发现其中的某种联系。认清人类是社会的创造者,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关注自然关注环境。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1)通过深圳不同时期的两幅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其发展会如此翻天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探索原因。2)以教材4.18图切入点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外因)3)以区域地图为切入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条件,启发学生调用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化带来的影响相关知识从历史、区位、政策三个方面分析珠江三角洲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内因)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1)引入哲学中“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这一观点。将他山之石,挪为己用。补充适当的资料,结合教材4.20、4.21、4.22图及相关文字使学生小组完成1990年前后的不同特点。(从问题、优势、主导产业、特点、原因)2)以东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例具体佐证以上观点,使学生学有所用。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1)以教材4.25图为切入点比较珠江三角州与长江三角洲外贸总额比重变化,分析原因,得出珠三角面临产业升级困难。并以学生为主提出具体对策。2)以大量的图片给学生视觉的冲击,给学生相关数据给学生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得出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的结论,并角色扮演提出可行性方案。3)提问学生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将一般性问题与珠江三角洲进行类比,使学生方便理解,并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化建议。4)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问题进行适当展开。教学难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同上同上四、设计思想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