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防治【教材分析】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与措施,并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教材首先介绍了关于荒漠化的几个问题,进而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并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然后是介绍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讲述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产生原因。包含知识点:1、荒漠化概念;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补充)能力要求:(1)说出荒漠化概念,表现;(2)运用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因素;(3)读某区域图(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景观图)说出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过程与方法:运用案例资料分析【设计思想】1.设计思路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环保观念,加强德育教育,从自身做起,为全球的环境效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2.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荼如火的进行中,课程设计在落实潍坊市教科院提出的“345”教学理念的同时,运用我们学校提出的“3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框架,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合作探究,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运用材料,了解影响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原因,理解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2.通过案例资料分析得出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3、通过小组探究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因素4、通过学习,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渗透环境人口容量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荒漠化人为原因【教学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西北地区荒漠化以及沙尘暴的视频、案例资料)让学生从案例资料中得出荒漠化并引入新课——今天学习荒漠化的成因。(一)ppt展示学习目标(二)预习成果展示(按学习小组到黑板展示)1、荒漠化的表现一组展示五组点评2、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二组展示六组点评3、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是什么三组展示七组点评教师做最后点评。(三)学生质疑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成员回答。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解决。(四)教师精讲点播1、荒漠化含义及其表现:荒漠化就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2、为什么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气候干旱、地表水较少、生物量小、土壤发育较差、地表松散物质多3、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