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日地距离、八大行星分类、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地外文明的探索。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教材“宇宙环境”的组成部分,该篇围绕“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使学生对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物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外文明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日地距离、八大行星分类及特征,阐述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说出人类探索地外文明的意义;能运用提供的八大行星材料判断、推测各行星。2.在收集、筛选有关地球生命物质存在条件及地外文明的材料过程中,获得情感、认知的体验,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3.在探究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和地外文明的过程中,培养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三、教学重点八大行星分类特征;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四、教学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运用八大行星视频和美国科幻影片《ET》设计问题:八大行星中为何只有地球存在生命?你相信真的会有外星人吗?【设计思想】导入课题,明确地球是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地理事实。2.教师设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其他行星上也可能有生命存在(比如火星和某些行星的卫星),你觉得可信吗?【设计思想】过渡并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与其他行星物理特征的差异,比较八大行星的物理参数。(二)新课教学1.显示地球与其他行星有关物理数据。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制作八大行星分类比较表格,着重比较远近排序、质量、密度、体积等。用心爱心专心1【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利用数据材料对行星分类,再次明确地球物理特征的独特性。得出八大行星的分类形式: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及其在物理特征上的明显差异。2.教师设问: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哪些独特性?【设计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物理特征的比较,了解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基本条件的知识。提醒学生联系地球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必需条件,思考与地球物理特征的关联度。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获得以下观点:适宜的日地距离是决定地球具有生命物质的最重要条件,决定了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存在,足够大的质量和体积形成了大气圈和水圈,长期的演变产生了适合于生物呼吸的气体,适度的引力为生物的活动提供了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带来的昼夜与季节变化的节奏适中等。提示生命孕育的艰难,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3.教师请学生分析其他行星不存在生命的原因。【设计思想】过渡引出学生练习中的“八大行星判断题”,学生在做练习中进一步明确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4.引入各类外星人及UFO研究成果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课本阅读专栏“地外文明的探索”。教师设问:既然太阳系中目前没有发现其他的生命,那么在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中有没有可能存在生命呢?学生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有关材料并阐述观点。【设计思想】引导学生收集、筛选、处理有关信息,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预计学生会阐述各自的观点,但难以形成共识。5.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目前人类进行地外文明探究的最新成果及途径,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体味、思考、理解。.6.教师设问: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探究地外文明的途径和方法吗?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找到了外星人,你准备怎样和他们相处?【设计思想】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平台上进行拓展、发散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同时也要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三)作业布置课后写一篇关于地外文明探究的小论文,进行交流共享。六、专家评析该教案在设计上的总体情况如下:1、教学内容的设计是紧扣教材的,并关注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用心爱心专心22、教学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的(不是“教”的目标),能从知识、能力、情感予以三维的设计。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仅从“知识”这一个层面提出。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从背景分析中看出,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试图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提高能力,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5、从教学过程的设计看,一系列的教师设问都是围绕课本提供的“资料”和学生收集的材料,为达到三维目标有序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过程中也纳入了课文里“思考与实践”栏目及学生练习册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