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城市和地理环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城市的知识,在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中,学生也对城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中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本节作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教材分为三部分内容: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本节重点。城市内部的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基础。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这些基础知识。本课时的备课内容为第一节第一课时(计划二课时完成)的内容: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城市功能分区【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步骤具体操作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创设情用心爱心专心1图1:香港城市图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景,导其深入新课教学一城市形态1概念:2类型: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2.1):了解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用心爱心专心2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特征影响因素主要优点主要缺点城市举例承转以上是城市的外部形态,那么走进绚丽多彩的城市内部,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过渡,引出下一个知识点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联系实际,说说本地城市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其中,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是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承转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不同,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使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相同的功能区。过度,引出下一个问题2城市主要功能区1引导学生读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即教材P19图2.2),说一说图3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用心爱心专心3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2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用心爱心专心43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只是其他类型的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已。〈1〉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1引导学生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即教材P20图2.3),让学生从图5中两种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单位面积房屋售价、公共设施的配备是否齐全等方面对城市住宅区的类型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在建筑质量上,城市住宅区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2通过读图5,让学生讨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布的位置特点,从而得出: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