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第13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本课分为三个子目:铁路与公路;水运和航空;通讯工具的发展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二、学生分析高一年级学生进入身心都接近成熟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经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思维逐步进入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层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都比初中生丰富多了。“90后最有个性”,他们的确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经过半年的高中历史学习,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条件。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习负担较重,特别是现代教学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基本上是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无法做到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本课我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史料教学等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呈现身边鲜活的历史,调动孩子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识记交通工具中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和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等在中国的出现。理解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及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教材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新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环境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使用的技术:PPT制作技术、视频截取技术、录音的录制等。2、如何使用和使用效果:(1)在讲新中国交通工具发展过程时播放音频和视频能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2)在讲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时播放冯如的视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近代中国人为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做得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评价、建构)导入新课出示相关图片和唐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杨贵妃能吃到真正新鲜的荔枝吗?古代烽火台的功能是什么?能否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为什么?学生通过熟悉的诗句和图片,很快就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1、铁路交通:以课本为材料,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根据提供的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进行能力的提升。2、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并配有音频和视频,让学生结合课标,明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筑路技术新的进步和机车制造技术方面有了较大进步,教师提问:铁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中担当了什么角色?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其归纳和概括能力。3:公路交通展示的图片有:老式汽车,一汽红旗汽车,一汽奥迪汽车、盘山公路、高速公路、长江公路大桥、全国公路交通示意图等。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了解旧中国和新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