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教学重点: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出示目标: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2、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我们不仅要读诗爱诗还要学会欣赏诗,来看一看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调动的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诗歌时运用“术语”的能力。二、教师示范配乐诵读。提示:老师示范朗诵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三、赏析课文: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⑴赏析提示: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髓。比如第一句,“噫吁嚱”,《宋景文笔记》里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诗人抬头仰望蜀山,情难自禁,脱口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里,用登天来比喻做事之难恐怕是最贴切不过的了。那么读这两句的时候需要读出无限的惊叹之情,把语气词的长间拖出来,并且将音调定位在全诗的顶峰。一生范读。明确:这一句用到的艺术手法有:夸张、比喻、直抒胸臆。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惟有鸟能飞过的空中狭道,险要而隐蔽,人烟绝迹,形象且生动。夸张。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犯愁。更何况无翅无翼又直立行走的人呢?这是衬托的手法,以黄鹤与猿猱的无奈来衬托人的无奈、蜀道的难行。李白诗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在说山路曲折。精彩的应该是百步九折这四个字,一步三转惊险无比。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高到何种程度呢,竟然太阳都要绕道而行,这是明显的夸张。中国神话集子《淮南子》中有记载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太阳神到了高望山都得绕行可见山之高峻难攀。这里除夸张之外,诗人还借用神话传说,并且溶入了自己的想像,充满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息。类似的引用神话故事入诗在本诗中还有典型的一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有诗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声未来而人已到,星星伸手可及而且像是树上的叶子一样从我们的肩前衣角滑过,这种静谧深险的境界也只有在动漫里可以看到了,此境此情,我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了,以手抚膺坐长叹!唉!⑵总结:写壮士美女,写黄鹤猿猱,写扪参历井都是为了一个字“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是李白借鉴诗经中一唱三叹的手法,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这第一叹,是在叹蜀山之高。⑶诵读指导:一生试读,一生点评,一生再读。同学们共同反复揣摩后明确诵读要点:第一句感叹,应该像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一样,当当-当-当――,用高音把基调定下来,之后到天梯石栈相钩连是记叙蜀道来历,最好用叙述的语调,稍微平缓一点。剩下部分则要写山的高峻,应该语调雄浑激昂,注意最后两句为表现人们的无可奈叹抚胸长叹,要把音调拖长一点。集体诵读一段。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二段:(幻灯片展示:一叹山之高,那么这一段又写了蜀山的什么特点呢?又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⑴学生自由诵读⑵赏析及诵读提示①关于“悲鸟”“远道之人”指“问君西游何时”中西游之友。这样首尾一点第一段就有了落脚点,原来诗人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为了劝戒朋友蜀道之难且勿匆忙出行。为了说服朋友,李白又举了当时山中的环境为例,探论“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