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从“左”倾错误道路到正确道路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连接点,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始点。学习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的过程,是中国逐渐找到自信,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过程,也是世界认同中国,向中国开放的过程.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在比较中进一步感受我们国家今天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实现历史的现实教育的功能。【学情分析】1.高中生有旺胜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设计理念】本节课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热情,出示重点知识和知识线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线索结构。【学习目标】1、能够概述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基本史实2、学会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学习重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打开自制的课件,播放视频《走进新时代》。通过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提问学生:我们当家作主站起来的领路人是谁?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路人是?对内改革,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对外开放,以此导入新课一、整体感知把握基础为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怎么样——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与特点(一)为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通过展示材料和,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二)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形成过程:1.试点——创办经济特区(创办、特点、意义)2.延伸——开放沿海城市(设置、内容、目的)3.扩展——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置、意义)4.新标志——开发开放浦东(目的、条件、意义)5.深入——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内地省会要求: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自主填充学案,并标注在课本上,完成后,积极展示学习成果1、试点——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通过展示图片与资料,让学生感受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想一想>:通过材料和解析,让学生理解经济特区“特”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分析经济特区设立的意义2、延伸——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用地图演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位置强调目的是,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促进对外开放的扩展3、扩展——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用地图演示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1992年从南到北,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强调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是:人才优秀、技术先进、知识密集4.新标志——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1)首先展示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通过邓小平的一句话,总结出来为什么要开发浦东,(2)通过地图分析,以浦东的地理优势为例,解释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理解我国开发浦东的“弓箭战略”(3)浦东开发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浦东开发的成就5、内地——沿江城市、省会、沿边城市用地图演示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内地省会的开放过程(三)怎么样——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与特点通过地图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多层次:经历了从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逐步推进的过程,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带——内陆”的格局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