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二)能力训练点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难点: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设计】预习要求1.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2.完成课后练习。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第一课时1.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内外多置小门东犬西吠(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特殊句式(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2).被动句:得不焚(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专心爱心用心1(4).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读书轩中2.练习1)文章开头的描写有哪些特点:。经过修葺以后,有哪些特点:。2)第三段重点写,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3)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4)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5)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6)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3.讨论(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雨泽”用“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