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二《唐诗宋词》《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案课标新理念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2.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三.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教学难重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教材分析辛弃疾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词风悲壮,感情激烈,与苏轼并称为豪放词风的双子星座。相对苏轼的“无病呻吟”而言,辛弃疾的豪放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人生经历的基础的。南宋王朝的隐忍苟活,边境金军的侵略威胁,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人生坎坷的深沉感慨,壮志难酬的痛苦悲愤,这一切都成就了辛弃疾,成就了辛弃疾的豪放悲壮。在辛弃疾的词中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感,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生动的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讲解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一.检查作业检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诵和默写。二.解题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三.背景简介: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四.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这首词。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五.研读词文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讨论明确: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2.作者用满天星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讨论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讨论明确: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讨论明确: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5.下片写了哪些形象?讨论明确:盛妆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6.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关系?讨论明确: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7.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讨论明确: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8.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讨论明确:盛妆丽人纷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