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情感,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二、教学重点揣摩语言,理解诗中形象,领会作者深沉的情感。三、主要方法分组比赛,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前几天,晓风来我校作报告,内容之一,就是学会感恩。我觉得这个题目选得太好了。是啊,应该学会感恩!因为人是在恩惠的阳光雨露里长大的。学会感恩是做人的起点,学会感恩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才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上个世纪,有个最懂得感恩的诗人,他把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他就是著名诗人艾青。(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挚情感。2.揣摩诗歌语言,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3.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三)分组比赛,合作探讨1.第一轮比赛:诵读大致过程:(1)宣布比赛规则。两组合作读一遍课文,第一、三组读1~7节,第二、四两组读8~13节;推荐代表诵读;没人读算弃权。(2)准备两分钟。(3)各组轮流读(4)集体评议,奖给优胜组一个五角星。2.第二轮比赛:各组轮流提问,自由解答宣布规则:(1)时间15分钟(2)一组提问,其它组自由解答。(3)每提一个问题或每一次正确回答,其组均加一个五角星。(4)提的问题没人能回答,提问组再加一个五角星。两分钟准备──开始提问──评出此轮优胜。3.第三轮比赛:老师提问,学生抢答此轮比赛视上一轮提问的情况而定,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就少提问;如学生的理解还较浅,那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安排时间大约5分钟。答对一个,其组加一个五角星。如:(1)大堰河是怎样的形象?(2)作者是这样塑造这一形象的?(3)第12节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4)本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4.算出三轮比赛各组所获得的五角星总数,确定优胜组,予以表扬。(四)拓展延伸思考讨论,自由发言1.问题:学了这首诗,你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没有一些深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感恩自己的父母?2.自由发言五、课堂小结学会感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修养、令人敬佩的人。学会感恩从感恩父母开始。附:板书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雪──实与虚手(抱、抚摸)怀念笑──洗、提、切、掏、扇、背眷恋铺叙细节借事抒情同情梦(不能对人说)讴歌泪大堰河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三部分。第1、2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第3~10节为第二部分。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第3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已经故去,诗人描述了她的坟墓和家园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