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生态系统教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掌握食物链及食物网的组成及物质与能量在食物链及食物网中的变化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食物链、食物网相关知识教学过程[基础知识归纳]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极少数细菌。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构成部分,不可缺少。决定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生物部分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对植物的传粉、受精和种子的传播起重要作用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和极少数动物。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注:⑴三者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如果没有生产者,生态系统就不存在;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⑵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⑶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也是紧密联系的,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⑷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异养型生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三、食物链和食物网(细菌、真菌等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1、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捕食)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2、书写食物链三要素(1)起点必须为生产者(2)终点必须是不被其他消费者吃掉的消费者(3)箭头必须从捕食者指向被捕食者3、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4、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⑴概念: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称为生态平衡)⑵调节能力与生物种类多少有关,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调节能力越强。⑶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⑷意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⑸提高自动调节能力的方法:增加生物的种类五、生态系统的种类1、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的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2、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的地区,动植物的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3、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动物种类很多。数量最多的植物是浮游植物。4、淡水生态系统有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5、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或过湿的条件下形成的,动物的种类很多,被称谓“地球的肾”。作用:净化污水,蓄洪抗旱,调节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等。6、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较少的是农田生态系统。人类起主导作用,高度开放,调节能力弱。高度依赖其他生态系统,同时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的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7、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生态系统有多种多样;各种生态系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中考题典]1.(2011襄阳)某学校一个生物科技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通过对一个稻田生态系统的观察,发现稻田里主要的生物有:水稻、昆虫、青蛙、捕虫的小乌等。他们绘制出了该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图中所含食物链有____条。(2)此生态系统的____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其产物是____。(4)在水稻播种前应当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重复测3次,取3次的____作为测定结果。(5)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通常水稻的产量较高,请你分析原因是:。答案:(1)2(2)物质和能量(3)有机物和氧气(4)平均值(5)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2.(2011泸州)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