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重点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方法】诵读文本研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进入20世纪,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2、作者简介旁朴,著名学者,思想家,中国哲学、史学家,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市,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1957年转入中国哲学史研究,1974年开始涉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诸方面知识领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沉思录》《良莠集》《一分为三》《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帛书五行研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主编有《中国儒学》等书刊。“我自己追求的目标就是三句话: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不要把这三个东西对立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啊!有人甚至说文化不仅仅只是心理的积淀,还是生理的积淀,会转化为基因啊!在文化上绝对不能搞全球主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你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或者就淹没在人群当中了。全球主义我们都看到了,可口可乐、肯德基、NBA等,还有什么“韩流”“哈日”,把头发染成黄的、红的,什么玩意儿!笼统地讲,自由主义容纳保守主义,主要就是文化上的,不是政治上的。它们的区分就在这儿。所以,我反对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但支持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我认为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博览群书》2004年第9期《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旁朴先生访谈》3、探寻背景二十年以前,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的名义把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封资修”“大洋古”之名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作为对这种大破坏的反作用,在中国大陆掀起过一专心爱心用心1阵“文化热”。此之所谓文化大体就是指的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不但并不如文化大革命所认为的那样坏,而且为了救治大革命的祸殃,还迫切需要恢复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但是,同时也有另一种认识产生,认为文化大革命固然是以最最最革命的名义发动的,实际上却代表了中国传统中最最最反动的黑暗的东西。八十年代上半期,很有一些论证文化大革命为“封建社会主义”,论证应当“建立社会主义高度民族,”的文章发表在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权威报刊上,不过这阵风刮得并不长,热闹了没有几天,很快就过去了。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就渐渐形成了一种看法,蒙蒙胧胧地认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后来知道庞朴同志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还把这个意思写成论文,在1993年“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后来又发表在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上,题目就叫做“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二、整体感知《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包括一个引言和“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体与用”“两个传统”“财富和包袱”五个部分。本课从引言和“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四个部分中节选了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和相互关系的内容。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强调“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内容界定。“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内容界定。“财富和包袱”: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语篇脉络梳理着眼于形传统文化:具体可感的、可以操作的外显精华与糟粕并存——财富和包袱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