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季氏将伐颛臾◎语林撷英《论语》名句集锦1.道不同,不相为谋。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诗海拾贝曳杖歌孔丘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赏析】《曳杖歌》全诗只三句。前两句用比拟,以物比人,以“泰山”“梁木”拟“哲人”。“泰山”是众山所敬仰的高山,现在泰山快要崩塌,众山就无可瞻仰了。“梁木”是放置檩条、椽子的地方,现在梁木快要折断,檩条、椽子就无可依托了。紧接着这两个比拟的句子,末句直接说到自身。“哲人”,乃夫子自道;“萎”,原指草木枯死,引申为病危。全诗三个句子,虽有前两句的比拟与末句的直陈两个层次,但因感情真挚,比拟贴切而又形象,且句式整齐,每句的第三字都用表示“大概”或“将要”的副词“其”字,故仍不失一气呵成、流利紧凑的即兴吟成的本色。孔子这位在两千多年前已早知“天命”的哲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据传孔子作此诗前,夜里做了一个不祥的梦,梦见自己正坐在两个廊柱之间被人祭奠),也不能不长歌当哭,动情地唱出这首留恋人生、爱惜生命、无奈地直面死亡的悲歌。◎作者档案【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宣扬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作品】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评价】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物颂歌万世师表——孔子“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孔子离我们那么久远,他先于我们两千余年;孔子与我们这么亲近,他的慈颜善语亲如面谈。一部《论语》传万世,他的人生智慧渊而凡,他的思想精华集大成,他至今依然向我们赐教送温暖……孔子,是这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他的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他的思想、灵魂经历了无数的岁月。他的灵魂孕育了一棵巨大无比的“礼”树。这样的大树如同献给我们的一把仁义大伞,为我们挡妖风避邪雨。他的教诲,仁者爱人、见贤思齐;他的教诲,立身家国义当先;他的教诲,知礼解乐万物和;他的教诲,克己恕人奉孝廉。他的谆谆教诲,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圣者孔子,中国的骄傲!◎背景探寻孔子所处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掌握常识《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一、字音论语(Lún)冉有(Rǎn)出于柙(xiá)颛臾(zhuān)社稷(jì)毁于椟(dú)虎兕(sì)萧墙(xiāo)相夫子(xiàng)二、一词多义1.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