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上苏联的经济概况和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包括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比较法,即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如“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吗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苏联的改革及其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分析和认识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教学重点】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教学难点】苏联改革的评价,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教学方法】比较法、材料分析法、分组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苏联的“生命周期表”。从1953-1991这38年间,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为了解决苏联社会的弊病,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不仅没有使苏联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1991年“不治身亡”)。苏联的经济改革是怎么一回事?苏联解体与苏联的经济改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了哪些启示?带着上述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7课。(展示课题及课标,明确学习重点)<授新>一、改革的背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活动设计一:根据材料提示请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苏联把把脉,苏联社会身患何种“重病”?“重病”症状如下:(1)农、轻、重比例失调;(2)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3)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问题尤为突出。(4)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二、改革的过程1活动设计二:请1-3组同学分别代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来说一说你们的“处方"及针对的“病症”。(一)赫鲁晓夫改革1、图说人物故事2、改革的内容、评价第1组:赫鲁晓夫组“处方”(具体措施)针对什么“病症”农业工业(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图说人物故事2、改革的内容、评价(与赫鲁晓夫改革比较)第2组:勃列日涅夫组“处方”(具体措施)针对什么“病症”农业工业(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设问: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前两者的最大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也失败了?第3组:戈尔巴乔夫组“处方”(具体措施)针对什么“病症”经济政治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药力开始显现,并最终对“重病”产生了一定的“疗效”。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药可以治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有机体产生抗体,有时还会对有机体产生副作用。换句话说,改革内容的实践,在解决社会弊病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请第4组同学说一说三种“处方”的疗效和副作用。第4组:观察组“处方”“疗效”(进步性)“副作用”(局限性)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三、改革的经验教训启示录: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呢?1、改革要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2、改革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创新精神;3、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改革要有全面一贯的方针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冒进,也不能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5、改革是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6、改革要关注民生。......【作业布置】学生课业第17课过关训练部分【板书设计】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一、改革的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二、改革的过程(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执政)农业未突破斯大林体制(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执政)重工业(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64-1982年执政)经济——政治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体制,却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也失败)三、改革的经验、教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