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3.学习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重点难点1、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虞美人一、情景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配乐)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物,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因而我们这样称呼他——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后主的内心世界。二、诵读感悟1、学生集体朗读2、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3、老师范读,并作诵读指导。(1)、注意把握节奏(2)、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4、、要求学生再读三、整体感知1、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词?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明确:表现一个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愁恨。2、从哪些地方最能看出词人的故国之思?明确:(1)、“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水向故乡流去。)(2)、“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想怀人”的沉淀意义)四、精读细品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这首词哪个字可概括情感呢?(学生回答:愁。)2、李煜的愁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板书)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3、这层层叠叠、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词人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明确:(1)、用春花秋月表现忧愁(以乐景衬哀情)。(2)、今昔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3)、以发问加重愁情。(4)、用比喻使抽象的愁形象化。书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二、知人论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三、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课文诵读: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五、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愤懑、悲愤。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愤懑。六、整体感知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七、问题探究1、诗人“书”了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