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它上承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既是与对内改革并行的战略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可以说,本课在本单元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课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本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二、学生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形成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但学生以前的学习是按照基本的史实来叙述这段历史,没有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说明和阐释。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结合课前给学生布置的查阅、了解有关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并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图片、材料、音频、视频、微课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和学生情感教育、开放精神的升华。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2、分析经济特区设立的原因,理解经济特区的权限和历史意义。3、归纳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浦东开发的相关史实,理解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并掌握表格式材料题的做题方法。4、对比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树立开放意识。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课前利用微课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为课堂学习和小组交流做好准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教师的二次备课提供素材。2、利用视频“中国自贸区2.0时代开启”导入本课,在放映课件的同时后台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3、运用插入SmartArt图形清晰展示本课学习提纲,以利于学生构建本课知识体系;运用白板展示表格式材料题的做题步骤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4、运用量规等多种评价工具,对班级进行总体评价和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情景导入利用视频“中国自贸区2.0时代开启”,是中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观看视频“中国自贸区2.0时代开启”,感受其建立的影响。PPT;视频课标及学习目标展示展示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并加深印象PPT;白板完成学习目标展示与四个学习目标逐次完成各个学PPT;白板相关的材料、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完成习目标,夯实教材基础,提升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展示材料及探究问题――“特区是资本主义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深入学生中间适时引导小组讨论,探究问题,合作学习,最后由小组长总结答案PPT复习引导学生复习课前预习的微视频――《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加深理解学生观看微视频后,运用所学小组交流,展示成果微视频读图识图展示“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背景播放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归纳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利用教材相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