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的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一、知识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国近代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3.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2.运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3.循循诱导,注意方法引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2.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教学环节说明备注教学内容导语专题概述: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教师新课预习阅读教材第84-88页,完成练习册的基础知识梳理。根据教材内容归纳知识框架结构,完成学习思考的相关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以及签订的场景。提问学生,旧中国的外交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多媒体上打出“屈辱”外交的图示。提问学生,新中国的外交是什么特点,从而导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课程讲授主题知识知识学习(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1)国际背景:二战后,因为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①有利形势:a资本主义阵营(削弱);b社会主义阵营(壮大);c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d新中国的成立师生互动1②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2)国内形势: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重难点突破】: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1)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对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孤立、敌视2)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3)新中国初建时就确定社会主义方向4)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重难点突破】: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A区别: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旧中国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C新中国原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综合国力的增强。D认识: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