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太平天国运动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要求“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专题第二课。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追求民族独立道路上的重要一步,是鸦片战争隆隆炮声的回响,又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四单元中,本课是对前一节《鸦片战争》内容的延续和后几节内容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紧密联系必修2和必修3的相关内容,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本课结构:本科第一目“金田起义”,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第二目“天国兴衰”,概述了太平天国的鼎盛、《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的失败及其影响。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兴衰的过程、运动的失败及其意义。二、学生分析1、初高中《课程标准》都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的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初中教材比较多地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战斗过程,这里不必过多讲解。但是初中教材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以及太平天国的意义讲的不细,应作为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2、所授班级为高一年级普通班,女生居多,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课堂参与度高。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太平天国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可以拓展了很多关于太平天国的知识,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但由于高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仅仅停留在几个关键的历史人物及事件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通过有意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历史判断能力。3、通过动态的地图、丰富的图片、讲述故事、史料教学等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呈现身边鲜活的历史,调动孩子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形成深刻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的复杂性。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2、比较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二)过程与方法1、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图片、史料来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能结合材料文字表述有关的信息,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学习小组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自学能力。3、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4、培养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等学习活动,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2、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3、学会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近代历史;4、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R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微课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2、微课程《历史评价方法》,课堂指导学生当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4、运用问卷星,调查学生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5、运用视频和图片。通过林则徐的图片导入,既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