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的抒情方式,比喻、象征手法。2.学习作者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精神。二.作者和写作背景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是文革(1966——1976)开始并进入高潮的狂热阶段,食指在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的迷惘、矛盾、失望中,用年轻、热情、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以食指为名,是对别人在背后指点的解嘲,是损伤不了诗人健全人格的抗争。三.文本梳理(一)诵读文本,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二)诵读1、2部分,理解其中意象的象征义。(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意象的象征义及作者的信念。)知识补充:(1)意象(2)象征1.蜘蛛网——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炉台——(火——希望)产生希望的地方无情查封——黑暗势力横行,对进步知识分子的审查、批判、迫害灰烬——(炉火已灭)遭受迫害,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余烟——残余的希望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乐观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相信未来2.紫葡萄——(晶莹、美好)理想、希望深秋的露水——希望破灭,失望的泪水鲜花——成功、荣誉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被剥夺,失落枯藤——生命被摧残凝露——孕育新的希望凄凉的大地——现实残酷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直面绝望,不懈至死地相信未来小结:1、2部分,痛斥现实,相信未来,痛苦中怀有希望(三)诵读第3部分,理解分析。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1.抓住意象,哪些意象?手——排浪手指——排浪等,确定读法二更好。2.根据事物的特征,分析手指——排浪、手掌——大海、笔杆——曙光的关系,理解比喻的修辞,并体会其作用。运用比喻,“排浪、大海、曙光”使气势壮阔,形象生动,含义隽永,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3.孩子的笔体——(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4.小结: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高。(教学过程示例:1、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而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那么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看法一:“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看法二:“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究竟哪一个说得对?大多数同学可能选择第一种。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讨论后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于是,大家明白了“读法二”是正确的。3、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明确:比喻,可表述为“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4、同学们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5、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这体现了语文的“活动性”)6、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明确:有,它们都是笔直的。7、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活动体验,可使课堂直观、形象起来。)8、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