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关系及成就。它前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后承“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和成就”。课标的要求是“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学好本课内容对于形成对新中国外交的整体认知有着重要作用。本课教材史实清晰,图文并茂,教学设计时可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这一“关键”入题展开具体内容,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主要史实之间的历史联系,从宏观上把握与理解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学情分析】有关新中国外交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对于本课涉及的主要史实已有所了解,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相对比初中重视。但是,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储备大都比较有限,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引导,对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和事件之间联系的理解也有待加强。【重点难点】重点:“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难点:从中美苏三国关系考察70年代的中国外交;理解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含义【学习目标】1.简述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的主要史实,结合史料从中美苏三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学会从世界角度考察外交的方法。2.说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标志。3.知道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4.概括70年代外交关系突破的表现,理解“突破”的含义与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基辛格访华》视频片段【导入新课】师:1971年7月9日凌晨4点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查克拉拉机场在机场的军用区域内,停着一架印有民航标志的波音707飞机。飞机上,中国外交部欧美司司长章文晋目不转睛的盯着窗外的空地,几分钟后两辆军车开了过来,从第一辆军车上下来一个身材微胖的男子,穿着一身黑色衣服,带了一个大沿帽,三更半夜的还一副墨镜,很明显这个人是刻意隐藏自己的身份,但是章文晋一眼就认了出来,这就是他这次要接的特殊客人——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4:30,飞机准时起飞,这是基辛格第一次访华,白宫起的行动代号为“波罗行动”,意思说像当年的马可波罗去遥远神秘的东方一样,充满了不可预期的困难和风险。基辛格到底来干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基辛格秘密访华》问:基辛格到中国后和周恩来主要谈了什么?会谈有什么成果?生:台湾问题。发表尼克松访华的公告。师:引用教材表述,问:公告发表,为什么会引起世界震动?生:中美长期对立。【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述和视频播放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讲授新课】一、中美关系正常化1师:画:中美关系简图呈现史料:苏维埃共产主义统治着世界现有各国人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我们必须时刻记住这些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杜勒斯在美国国会的证词(1953.1.15)师:杜勒斯对“共产主义”的态度是什么?生:推翻其政权,解放其人民。师:呈现史料: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美国如果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其结果是美国和英国及其他帮凶国家的统治阶级要被扫光,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要变成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毛泽东会见芬兰大使的讲话(1955.1.28)师:毛泽东对美国又是怎样的态度?生:把它变成共产党统治的国家。师:这觉得这个时候中国政府的外交有什么色彩?生:意识形态色彩。师:确实,美国把新中国看作一个共产主义的堡垒,一个向世界输出革命的邪恶国家。而中国认为美国是共产主义的最大敌人,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破坏者。即使到了1970年,这样的宣传画在北京大街小巷还是随处可见(呈现宣传画)。不过也就是在1970年,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有意接见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说如果说在我去世之前,还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