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翻译5—7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作用。一.复习导入: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二.同学们阅读课文5—7段,准备翻译。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脱离翻译本进行翻译)注意词语:乱:乱政易:改变欤:句末语气词,呢编伍之间:指代民间闻……之训:接受……的教导素:平素,平时以:因为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猝发:马上发动出:这里指即位注意句式: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魏忠贤)(于)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学生翻译第6~7自然段注意词语:杜门:闭门不出佯狂:假装疯狂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视:比固: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暴:通“曝”,显示土封:坟墓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斯:这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首领:头颅(古今意)户牖:代家。户,门;牖,窗尽:动词,享尽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之流:这些人哀:惋惜徒:白白,空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匹夫:平民社稷:国家于:①在,到②比注意句子: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三.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1.5、6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正反对比。2.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教师小结: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四.小结: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