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的完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萧红生平及代表作。2.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任情为文”的艺术魅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任情为文”的艺术魅力。三、课时安排:1~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查阅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萧红生平、代表作及作品的艺术特色。3、阅读文本,思考“我”在事件中表现怎样、心理状态如何?画出相关语句。(二)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注意加点字的读音)1、抽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默写或其他方式)高涨(zhǎng)咆哮(xiào)侮辱(wǔ)道尹(yǐn)公署(shǔ)攫取(jué)卡住(qiǎ)侥幸(jiǎo)溃乱(kuì)癫痫(xián)糟粕(pò)2、交流有关萧红文学文化知识。3、导入:北大教授孔庆东在《文章千古事》中曾高度评价《一条铁路的完成》。他说:“真情的文章,即使有些啰嗦,也仍然好看”,“直面自己的真实记忆”“真实的画面组织好了,事件的意义也就喷薄而出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萧红的这篇散文。(三)精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思考讨论题: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参考答案]:作品记叙了“我”参加哈尔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活动的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2、你觉得本文与你以往了解的记叙学生运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少了些惨烈与血腥,多了些幼稚、困惑与恐惧,笔调幽默,又具有讽刺意味,很有真实感。3、“我”在事件的不同阶段,表现怎样?心理状态如何?结合预习时标注出的语句,进行交流。[参考答案]:第一层:(第一天)被动参加,懵懂,内心恐惧又兴奋。“短板墙以外的石头道上在呼唬着的,有那许多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使我想象到军队,又想象到马群,又想象到波浪,……总之对于这个我有点害怕。”(第一段第七行)“这一切好象有一场大事件就等待着发生,于是有一种庄严而宽宏的情绪高涨在我们的血管里。”(第二段第二行,兴奋)“那时我觉得我是在这几千人之中,我觉得我的脚步很有力。凡是我看到的东西,已经都变成了严肃的东西,无论马路上的石子,或是那已经落了叶子的街树。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了。”(第九段第二行,兴奋激动)“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自己光荣的情绪去体会她狼狈的样子。”(光荣)“而我们则流着鼻涕,全身打着抖在等候着。”(狼狈)第二层:(第二天)积极主动,热情高涨,自告奋勇,亢奋又慌乱。“组织宣传队的时候,我站过去,我说我愿意宣传。别人都是被推举的,而我是自告奋勇的。”(自告奋勇)“‘不怕!’虽然我和别人一样的嚷着不怕,但我对这新的一刻工夫就要来到的感觉,好象一棵嫩芽似的握在我的手中。”(兴奋)“冲的时候,这样轻便不是可以飞上去了吗?”昨天计划今天是要“冲”的,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有点特别聪明。(兴奋)“我只感到我的心脏在受着拥挤,好象我的脚跟并没有离开地面而自然它就会移动似的。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象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丝丝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兴奋又恐惧)“这一场斗争到后来我觉得比一开头还有趣味,在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我相信我绝对没有见过,但是警察我是见过的,于是我就嚷着!“打倒警察,打倒警察!””(爱国之情既强烈又懵懂。)4、最后事情结果如何,这说明什么?[参考答案]:那条铁路到底完成了。说明在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爱国学生采取的游行示威的斗争方式是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5、有人说“文章千古事,得益于千古有真情”,这篇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抒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反映了在那个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学生们的幼稚、压抑和无奈之情。6、你认为这篇散文写的真实吗?为什么?你喜欢这篇散文吗?为什么?(答案略)(四)探究整合1.作品结构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参加哈尔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队伍和第一天请愿无果的经过。1层:写游行的缘起2层:写游行所经处第二部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