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VIP免费

高中语文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_第1页
1/4
高中语文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_第2页
2/4
高中语文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_第3页
3/4
●备课资料关于虚实说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是虚和实的统一,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哲学上的虚实说主要源于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1章)申明宇宙的本体——“道”既具有“无”(虚)的属性,又具有“有”(实)的属性。所谓“无”,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极”“无名”。(《老子》14、28、32章)也就是没有确定的形体和物象,没有极限和规定。而宇宙造化的妙处却蕴藉其中。所谓“有”,作为“无”的对立方面,即有差别、规定和极限,有确定的形体和物象。正是由于“道”具“有”的属性,才产生出形形色色无限多种的具体事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老子》40、2章)肯定“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但有以无为基础,“无”比“有”更根本。“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和根本规律,决定了天地万物统统是无与有、虚与实的统一。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5章)依老子看来,天地犹如一架风箱。在苍莽浩瀚的虚空之中充满元气,元气的流动,造成了万物实有的运化。所以无是生命之源,有(实)以无(虚)为存在和产生的根基。老子又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11章)车轮、陶器、房室等形器,都是虚实并济方成一物。庄子发挥了老子的虚实理论。《庄子·天地》载一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玄珠”象征天道,“知”象征智慧,“离朱”象征聪明,“喫诟”象征言辩。庄子认为凭靠“知”“离朱”“喫诟”都不能得道,只有利用“象罔”才可得道。而“象罔”正是有象与无象、虚与实的结合。寓言表明,由于道本身是虚与实的统一,故得道和显道的途径也要依靠兼具虚实二性的“象罔”。老子的“有生于无”和庄子的“象罔”成为后来美学虚实说的渊源。道家以虚为本,儒家立足于实,但儒家亦主实与虚的统一。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这“不可知之”之“神”即为虚。充实之美发展到最高层,即进入了神妙的虚的境界。儒家重要著作《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虚实乃阴阳的具体表现之一,故依《易传》,道亦含纳虚实属性。宇宙是在一虚一实中变化流转,生生不已。透视万物的虚实节奏,系把握宇宙之道的必要前提。虚实观念本为中国民族发祥远古的传统观念。商周时代留传下来的文物和作品已显露出虚实结合的审美意向。那时的青铜器、雕刻、建筑、绘画、书法以及文学作品《诗经》都表现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艺术方法。但是美学上的虚实理论却是在哲学的影响下,到六朝才逐渐形成,唐宋则臻于成熟。美学的虚实说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中国艺术主张表现宇宙的生气活力、流姿动象、韵律节奏,要在自然万物之中,发现音乐和舞蹈的美。六朝时艺术家们认识到,既然道和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体道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那么艺术作品也必须自觉地做到虚实并济,方能表现宇宙那一阴一阳的律动、气韵和魅力。并且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整体,其每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都涵纳宇宙的全部结构和信息。因此,要在艺术作品中形象地显示道的微妙,就必须表现物象与宇宙整体的联系,同时使作品本身在结构上成为一个小的宇宙。这也促使美学家更为重视作品中实象与虚象、物体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南齐谢赫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古画品录》)唐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品》)“象外”即指物象之外的虚空。他们主张,冲出具体物象的局限,从实象达到虚象,从有限进抵无限,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