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了解时代背景。2.能力目标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借助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感受其生活状态。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二、教学重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握借助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感受其生活状态。三、教学难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握借助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感受其生活状态。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文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可是谁能想到在上世纪初的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学生倾听导入,感受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本课初知文本一、时代背景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积极回答问题,根据书本注释和参考资料把握时代背景。通过搜集资料把握文本的时代背景,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二、走近作者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三、关于文体——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其特点:新闻性、典型性、文学性。根据注释以及手中的资料把握夏衍的有关情况,作好相应记录。借助书下注释和手中的参考资料了解报告文学这种文体。掌握文学文化常识。了解报告文学的有关知识。文本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如下问题。1.给加粗字注音。水门汀(tīng)弄堂(lòng)褴褛(lánlǚ)游说(shuì)契据(qì)铁锭(dìng)骷髅(kūlóu)船舷(xián)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注音。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夯实基础荤腥(hūn)皮辊(gǔn)执拗(niù)惺忪(xīng)2.解释词义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见机:看情况(办事),文中是“知趣”的意思。施与:以财物周济人。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呻吟:病痛时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