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2.能力目标品味课文,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品味比喻、排比的方法。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要点品味课文,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品味比喻、排比的方法。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示标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品味课文,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品味比喻、排比的方法。2.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读文章精彩的段落明确目标,在读中感悟秋之味。环节二:课文探究.Com](一)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第3段内南方景点的秋和故都处处是秋的对比)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明确:1和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二)品味比喻(借喻、博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1)根据课件找出写江南之秋的段落,明确江南之秋的特点,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用心。(2)在文中圈划出使用修辞的句子,并品味其效果。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本的习惯,在课本的学习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1.第2段“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秋与名花、美酒,在欣赏角度上有何不同之处?)提示:名花在品味中,只有在半开的含苞欲放时,才使人陶醉,使人欣赏到其朦胧之美;美酒在品味中,只有达到半醉微熏的状态,才会感到酒之香、酒之美,使人陶醉其中,而秋则不然,那种“浑浑沌沌”地只感到一丝清凉,而草木还是绿的,天气还是湿润的,是不能使人陶醉的,只有在飒爽的秋风中,在清凉的秋雨中,在残弱的秋声中,才会真正感到十分的秋意。在秋天,只有草木凋得快,空气来得燥,天色对比度大,才是故都的秋,才使秋具有独特的个性。2.第十三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呢?)提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人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昧悠长,明了于胸。在这里比喻(借喻、博喻)、排比、对比都有运用。环节三:难点探讨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根据课件所出示的问题,小组内进行探讨,形成结论,然后推举一人代表发言。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环节四:本课总结教师小结: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依据课本所学试着概括本文主旨。把握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