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4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个部分。对外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学生掌握好这一节可以把“古”今中外中国的经济连接起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探究对外开放不仅是非常有益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仅理解政策的必要性,更能体会历史为现实提供借鉴的规律,明确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二、学生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大多十六、七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特别是对于鲜活生动的感性事物有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思想也比较敏感,自尊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所以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放的不同设置不是能够区别其不同点,对于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对外开放对中国日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自身还能从对外开放中获得哪些预期性的收益,他们是非常关心的。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信息技术主要有ppt,视频资料等。1导入时运用音频资料,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设置教学情景,烘托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外开放的过程运用视频资料的方式回顾那段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3运用电子白板投影展示学生总结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培养学生全面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能够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4最后,学生展示家乡改革开放前后的相关图片来体会改革开放的作用,认识到我们中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史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