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学习要求】一、理解、掌握本文写人叙事的目的,知道要防微杜渐而不要讳疾忌医的道理。二、了解课文以桓侯的病情发展(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为叙事线索贯穿全文,以此记住内容,达到熟练背诵和正确默写的要求。三、了解本文所涉及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精讲】《扁鹊见蔡桓公》一、语言文字知识1.补充注音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àn寡guǎ人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桓侯hóu不应yìng在骨髓suǐ2.辨音、辨形jiān(时间)biǎn(扁鹊)wèi(汤熨)jiàn(有间)piān(扁舟)yùn(熨斗)桓huán(蔡桓公)尉wèihéng(持之以恒)慰wèi(慰问)亘gèn(横亘)蔚wèi(蔚蓝)3.补充解释寡人无疾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寡,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为功:即“以之为功”的省略。以,介词,把。之,代词,代“治不病”。为,作为,当作。君之病在肌肤肌肤,肌肉和皮肤。不治将益深益,更加,深,甚,厉害(指病情加重)。桓侯不应应,答应,理睬。桓侯又不悦悦,高兴。桓侯故使人问之使,派,派遣。汤熨之所及也及,达到。所及,名词性“所”字短语,指达到的地方。司命之所属司,掌管,主持。4.归纳、比较文中出现的“之”君之病在肌肤汤熨之所及也针石之所及也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一般不译。火齐之所及也司命之所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该结构作为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1)望——见望,远望,文中指望诊,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见,看见,文中是进见、谒yè见的意思,是近看。(2)疾——病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虽然都表示生理上出现了不健康、不正常的状态,但二者程度不同:“疾”程度轻,指一般的病,小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的“疾”即是。“病”程度重,指重病或病得很重。(郑玄注《仪礼•既夕礼》:“疾甚曰病”)。如本文“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中的“病”,表示病情一次比一次严重。6.辨别一些词的古今异义居古: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思。今:常作“居住”或“住所”讲。复古:再一次,又今:一般表示重复、回答、繁复等意思,如“复习”、“答复”、“复杂”等;有时,也有表示“再”、“又”的意思,如“旧病复发”、“死而复生”等。益古:更加。今: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虫”、“益处”)。走古:跑。今:指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如“行走”、“走路”),或指“离开”等。索古:寻找。今:有时作助词用(如“索取”、“搜索”),有时作名词用(如“绳索”、“线索”)请古:问。今:请求(如“请教”、“请假”)、邀请、聘请(如“请客”、“请医生”)的意思。7.归纳本文中的通假字与古今字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这里指转身。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汤,古“烫”字,用热水焐wù。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古“剂”字。8.了解文中文言固定格式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奈何,怎么办、怎么样。9.了解文中宾语前置句式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是以,即“以是”,介宾短语,相当于“因此”。二、关于韩非及扁鹊等背景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人,战国时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年轻时曾拜著名思想家荀子为师,与后来的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同学,李斯自叹才学不及韩非。韩非口吃,不善言谈,倾全力著书立说,写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十多万字的著作,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他的文章逻辑严密,雄辩有力,尤其擅长运用寓言故事论证说理,因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秦王嬴政(秦始皇)非常赏识他的学说。公元前234年,韩非受韩王之命出使秦国,遭到忌(jì)贤妒(dù)能的李斯陷害,次年被逼死于狱中。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是比喻说明老子的观点。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如秦,名越人。因医术高超,人们就用传说中的神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据说中医切脉就是他创造的。寓言中的蔡桓公是春秋时期蔡国国君,在位二十年,早扁鹊约二百年,这说明这个故事来源于传说,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