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二、题解及作者: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他的词集是《乐章集》。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三、文本赏析(一)初读本词,概括上下两阕内容: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二)赏析上阕。(1)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⑵“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⑶分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表现手法。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⑷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毛泽东也曾经描写过楚地的天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三)赏析下阕。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明确:伤离别。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参考: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