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文革背景。2.能力目标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把握小狗包弟的形象。3.情感目标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二、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把握小狗包弟的形象三、教学难点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把握小狗包弟的形象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故事导入讲述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在浏阳遇险,被迫在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并被判刑8年,最终丧妻失子。你相信这是真的吗?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学生倾听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激发兴趣导入本课走近作者一、关于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巴金青年时期酷爱俄国作家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有心随之故取名为巴金。23岁与二哥毅然冲破家庭的牢笼来到上海,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68年8月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经受各种形式的批判斗争;1970年上海郊区改造;1972年8月妻子病逝;1973年回上积极回答问题,就所了解的知识对巴金其人做基本简介。倾听,作好相应记录。通过搜集关于巴金的资料并简单了解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包弟”的经历和作者的感情,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大量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1978——1986年带病写“随时随地的感想”共四十万多字,这些作品写感受,无情解剖自己,也剖析社会。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世纪老人”,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代表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后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二、三),散文集《随想录》。二、写作背景。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老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巴金是其中一个。面对这场灾难,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但巴金说了。他是用文章的形式说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小狗包弟》就是他说真话的具体体现。.借助书下注释和手中的参考资料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1.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并注音下列加点字词。舔舐(tiǎnshì)作揖(yī)租赁(lìn)叱骂(chì)解剖(pōu)堕落(duò)舐犊情深(shìdú)缉毒(jī)自读课文。把握字音小组讨论,明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夯实基础修葺(qì)编辑(jí)2思考问题,把握文章思路。(1)全文讲述了几条狗的故事?主体故事是什么?全文结构怎么划分?找出文眼。【明确】两条狗:文革中把艺术家当朋友的狗;作者的小狗包弟。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是文章的主体。序幕:引出包弟(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眼前)开端:介绍包弟(2)——包弟来历.发展:友爱包弟(3-5)——七年相处结局:送别包弟(6-10)——一朝离别(回忆)尾声:想念包弟(11-13)——真心忏悔(眼前)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2)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明确】包弟的经历“我”的感情被转送给我,亲密接触――――欢快被追杀,不知如何安排――――忧虑被送走时――――――――――轻松被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被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