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叶洞天》教学目标学习《麻叶洞天》,体会《徐霞客游记》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认识徐霞客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教学重点学习《麻叶洞天》,可以和以前学过的山水游记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真切体会《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教学过程一、文化背景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孔子周游列国,悟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道理。司马迁、郦道元都游历过很多名山大川,为他们的著作增添了不少真切的内容。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南宋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都是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二、作者及作品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三、内容理解第一段:这一天(正月十七日)上午,徐霞客在游麻叶洞之前已先游了上清洞,因为该洞大半浸在水中,空间狭窄,举火都很困难,所以他入洞不久就不得不放弃探险。麻叶洞离上清洞三里,因干燥无水,以遂畅游。作者言“得麻叶洞”,着一“得”字,不难看出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课文第一段简述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走向、水流方向等,就像现代卫星定位系统一样,在群山之中,标志出洞之所在。依照作者的叙述,完全可以勾勒出一幅简明的地形图。作者用朴实的文字,不假雕饰,准确地传达出亦真亦奇的山川风貌。其中也不乏生动之笔,如“涧捣其西”,“环如展翅”等,既富动感,又颇形象。第二段:由写景转为叙事,谈到了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找火炬容易,找向导难。究其根本,是因为当地土人认为洞中有神龙,进去会丧命的,除非有能降龙伏妖的道士。当一个已然答应带路的向导确认了作者的身份不是“大师”而是“读书人”之后,便畏惧不前了。好不容易花重金找到的向导,又临阵脱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迷信思想在当地的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保有万物有灵的“泛灵”痕迹,神秘事物对他们仍具有极大的威慑力,甚至“重资”都不能打动他们。这样,作者寻求不到当地人的支持,只好和家仆结伴下洞,去会见莫须有的“神龙”或“精怪”。作者是信仰科学的无神论者,根本不相信有什么神怪,所以他能冷眼旁观整个事件,注意到洞口来看热闹的村民有几十个之多了他们之中,有樵者、耕者、炊者、织者、牧者、行者,这些各色人等都仿佛被什么巨大的魔力吸引过来,放下了他们的本职工作,来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作者的叙述语言舒缓有致,引述语言原汁原味,加之故事有起有伏,及今读之,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样引人入胜。第三段:全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按照行程依次记述游洞经过,描述所见所感所思。“大仅如斗”的洞口,无疑是增加该洞神秘感的重要原因。待转至洞底,就可以矫首遐观了。虽然洞内仍曲折回环,低矮难行,但却“甚燥而平”。伏地蛇行以通过那些洞内管道是徐霞客娴熟的钻洞技法,他在游江西永新梅田洞时,在游桂林青珠洞时,都是这样做的而且,如果遇到“大仅如筒”的内洞时,还得“去衣赤体”前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了科学探险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可以分享他涉险过关的乐趣。到了洞的内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