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二、题解及作者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他的词集是《乐章集》。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三、文本赏析(一)初读本词,概括上下两阕内容: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二)赏析上阕。(1)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⑵“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⑶分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表现手法。⑷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三)赏析下阕。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⑵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①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五、小结: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六、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阅读讨论: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明确: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1.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2.情感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3.意境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