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概念、本质特性和组成,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初步树立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观点。通过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使学生懂得应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②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教学难点: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有关版图、自制图等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一)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图3.46)(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图3.47)它处于四大圈层紧密接触的过度地带,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它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它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生长,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图3.48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1)矿物质——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它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了整个土体的“骨骼”。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如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2)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在土壤中含量不高。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3)土壤水分(水溶液)和空气——贮存在土壤空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两者组成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多,空气被排挤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小结:1、组成土壤的物质既有无机物,又有有机物,并且固相、液相、气相俱全;每种成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而又彼此有密切的关系;形成了土壤的肥力。2、土壤的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3、肥沃的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影响,适应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与气候一样,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它是一种永久的可更新资源。用心爱心专心合理的经营管理,会使土壤得到不断地改良和提高;利用不当,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三、土壤的形成(一)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1、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如图3.49)风化作用低等植物高等植物裸露的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图3.50)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腐殖质,腐殖质能释放母质中没有的氮素养分,并土壤颗粒团聚,形成土壤肥力。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逐渐淋失;而另一部分养分元素由于参与生物循环则在土壤表层富集起来。土壤的形成除生物作用外,还有气候、地形等因素。(二)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自然土壤形成后,经人类翻耕、施肥、灌溉,由生土变熟土,再变成肥土。如我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合理的耕作经营——土壤不断改良、肥力提高;不合理的耕作经营——引起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盐碱化)。课后练习:1、土壤是由______、______、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说明他们对土壤的热量状况有何影响?2、试说明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参考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当水分多时,空气被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时,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因此,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2、答案略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