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声色课前导语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异彩纷呈。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学习本课,要了解唐宋两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人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字浩然,名不详,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诗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有《孟浩然集》四卷。《全唐诗》录存其诗267首。其诗作不事雕饰,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即写于途中,是孟浩然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他内心的忧愁烦恼是不难理解的。二、诗词故事飘逸的隐士孟浩然是个名副其实的隐士,他终生没有做官,一辈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其实孟浩然并不是没有做过当官的梦,只不过不像别人那样沉迷不醒罢了。40岁那年,他从家乡湖北襄阳鹿门山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谁知没考上,于是他又回到了家乡,仍然过他那优哉游哉的田园生活。在他46岁那一年,唐玄宗命令各地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襄州刺史韩朝宗打算推举孟浩然,便约他一同去长安。当时恰恰来了一个老朋友看望孟浩然,两人喝酒正在兴头上,有人提醒他别忘了去长安的事,他发起火来:“你没看见我们正在喝酒吗?什么长安不长安的!”就这样,他又失去了一次做官的机会。孟浩然晚年曾在张九龄的幕府中当过几个月幕僚,很快便感到不耐烦,便辞职回家了。所以闻一多先生说:“隐居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而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因为孟浩然一生未入官场,他留给人们的是一个飘逸的隐士形象。三、文题背景《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一首五言律诗。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是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旧游,老朋友。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为节拍,“△”为韵脚字)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进一步熟悉诗句,把握感情。提示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对感情基调的把握。二、悟读,诗情画境“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写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要被触动得更加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三、品读,鉴赏评析1.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寂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感的。答案前两联通过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月照孤舟等景象,渲染出清峭孤寂的环境,借景抒情,从而表现了黯淡悲凉的情绪,突出了孤独寂寥之感。2.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试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后四句作者向朋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发了思念故土和怀念友人的真挚感情。3.在本诗中,作者孟浩然表现了凄凉孤独的情绪,诗人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