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下学期第12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二、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三、教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四、教具:PPT课件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回忆初中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地位: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的民族政策。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教师活动:“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归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活动:聚居是否等同于居住?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教师活动:点击课件“自治机关”四个字打开相关链接补充知识:自治机关的双重地位学生活动:做笔记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并思考:怎么认识“自治权”呢?学生活动:学生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并展开讨论。2、(1)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2)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教师活动:那么该如何理解“自治权”是它的核心内容呢?教师展示材料。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所给材料积极探究思考。教师补充:除此之外还享有其他的自治权等。展示相关练习题。教师活动: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异同?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不同点目的制度权限范围相同学生活动: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内容相互探讨辩论。教师活动:提示并揭示答案。展示相关练习题。教师活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找出多方面原因。原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师活动:事实证明我国的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有它无比的优越性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材料看看这一制度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文字材料和图片提醒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去思考问题。总结得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其显著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